新華社成都3月24日電(記者吳文詡)三月桃花開滿山間,校園內外書聲瑯瑯。“這里的孩子善良、質樸,貧窮從未壓垮他們的精神世界,反而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。”24歲的青年教師劉陽說。
去年9月,四川省南江縣黑水鄉九年義務制小學食堂3樓搭建起7間活動板房,10名新招聘的青年教師搬進了新“宿舍”,外省或外市的一人一間,本市的則被安排合住。
“剛來的一個月,由于沒有多余的宿舍,我們三個女老師只好擠在樓梯間的小屋子里,用水靠手提,半夜上廁所必須結伴才敢去公共衛生間。”24歲的黃欣告訴記者,學校考慮到外地的老師不能經常回家,親屬過來探望方便留宿,新“宿舍”給他們單獨一間。
“第一次坐車到這里,看著沿途的高山,加上路況也不好,一路上擔驚受怕。”劉陽說,盡管自己來之前已經做足了心理“預想”,但現實條件的艱苦程度還是遠遠超過了預期。
“一群剛從城里學校畢業、稚氣未脫的年輕人到了山區的小鎮,沮喪、失望、矛盾等復雜情緒幾乎是每個人都會有吧。”教務處主任李燕說,學校去年共新招了14名青年教師,最小的是1993年出生的。“十多年前自己也是這么過來的,從不適應到慢慢習慣,現在條件已經改善了很多,但還是很艱苦。”
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位于川東北邊緣,幅員3388平方公里,總人口61.5萬人。長期以來,當地交通基礎設施差、產業培育難,導致外出務工人員較多。“全校700多個學生,60%都是留守兒童,老師們除了教學還要做留守兒童的心理輔導工作。”
在劉陽的房間,記者看到除了簡單的坐椅板凳和床,基本上沒有別的家具。“大家還把各自房間隔出一小間用作廚房。”劉陽說,單人床很窄,翻個身就容易碰到墻,為了增加床的面積,她在床的內側墊了5把學校的舊椅子。
23歲的馬富軍是甘肅隴南人,兼任初一和初二年級的地理老師。馬富軍介紹,自己大學學的地理專業,畢業后寢室里四個同學結伴到巴中考試,最后都留下了。
“我是在農村長大的孩子,現在教書育人,家里父母都很支持。女朋友也到了這里,準備找一份當地的工作。”馬富軍說,“地理課的知識范圍跨度很大,當我站在講臺上,給孩子們講解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時,他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,讓我很有成就感。”
“雖然遠離城市,但大家的生活也過得有滋有味。平時相互間串門,常在一起交流和分享當天的工作心得,討論各種教學問題。”24歲的江小涵說,自己工作很開心,別看學生們吃穿不怎么樣,有時候甚至連臉都很臟,但鄉里的孩子特別淳樸,肯勤學、知感恩。
黃欣告訴記者,他們的業余時間主要是上網、備課和運動,最近還計劃搞一次戶外燒烤。黑水鄉雖然遠離縣城,但空氣好,自然風光特別美,“生活狀態很悠閑,在小鎮上住久了,鎮上的人都成了熟人。”
“當初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過來工作一段時間,后面發現自己竟然喜歡上了這里的生活。”劉陽說,“孩子們總會用自己的方式感動老師。有一次縣里搞教學比賽,學生提前對我講,‘老師您課講得特別好,但這次我們都不想配合您了,因為感覺您得獎了,就要被調走,舍不得您走。’當時聽得眼淚都快掉下來。如果有一天我真的離開了,一定會時常懷戀這里的點點滴滴。”